找到相关内容1470篇,用时2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驳“青年出家可惜”说

    ,当制,勿令放迄,入于欲;譬如枚牛之人,执  杖视之,不令纵逶,犯人苗椽。若纵,非唯欲,将无涯叫,不可制也  。亦如恶马,不以辔制,将当牵人,坠于坑陷。扣被劫贼,苦止一世;  贼祸,...观于蜜,不见  深坑。  佛教诫人们(不只比丘)当控制(眼耳鼻舌身,亦名五官),切莫把它放荡人于色等欲境;当如牧童放牛,手握竹杖降伏牛,眼睛盯住牛,不要让它随便去把害农作物——苗稼。若放荡,...

    释会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3863935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教义

    念处、四意断、四神足、四禅、力、七觉意、贤圣八道。所有佛教宗派,包括大乘在内,都无异说。这似乎就是释迦牟尼自己归纳的基本教义。A.KWarder,Indian   Buddhism (《印度佛教》),Delhi,1970,p830这说法有没有根据呢?应该说是有的。《长阿含经》卷二《游行经》说:告诸比丘:“汝等当知,我以此法自身作证,成最正觉,谓四念处、四意断、四神足、四禅、力...

    季羡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61469380.html
  • 从佛教的角度看我们的身体

      从佛教的角度看我们的身体   韩梅   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处于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下,这经常导致人们心理紧张、情绪失控以及身体受损等种种危害。人们寻医吃药,但仍然无法解除这些外来压力对身体的影响。我们不妨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一下我们的身体,看看佛教的理论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否有所帮助。   佛教认为“完满的人身是极其宝贵的”,具足的人身极其难得。所谓具足即眼、耳...

    韩梅

    |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2996138.html
  • 方光华: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

    方法,认为观心看净这种方便法门容易出现贪著禅味,即所谓邪定的偏差。也就是说,若观心看净而悟得心性本体纯洁无染,但不能回真向俗,不能使纯净的心体通过净化而如实地面对外物,并利乐众生,则仍然是有体无用。而北宗观心看净的目的是要有体有用,体用分明。第二、讨论了观心看净中所谓开智慧的问题。按照北宗的解释,心性本体有觉智,心性本体之用则可名为“知”。而眼、耳等有如实而闻见之慧体,其慧体之用则可名为“见...

    方光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3759562.html
  • 蕴、处、界三科的相互关系

    的作用,我是彼主。佛为遮彼一性我执说蕴有:身为识所依,或体有积聚,具为之境,非是我的身具;受能领纳,想能起说,思能造法,皆非我所;识能了别,非是我体;由此五蕴次第建立不增不减。   (二)处界次第   十二处和十八界的次第意义,如《俱舍论》界品颂说:“前境唯现,四境唯所造,余用远速明,或随处次第。”这个颂说依二义建立处界的次第:(一)约取境义,次第决定,即颂文前三句。(二)约所依处,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742966.html
  • 略述三十七道品

    弥陀经》说:“是诸众鸟,昼夜六时,出和雅音,其音演畅力,七菩提分,八圣道分如是等法。”即使带业往生极乐之人,虽脱离生死苦海,似可不必用四念处,四正勤道品,但其他道品还必须修习,故弥陀愿力所化诸鸟,也常说“力,七菩提分,八正道分”之法。令极乐人民,依此修习断惑证真,何况我等博地凡夫。   三十七品之内容,依《法界次第》所说:   一,四念处。念即能观之智,处即所观之境。以智观境,称为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358270.html
  • 《正理点滴论》讲记之二

    如实义最胜边际所生瑜伽智。  这是说现量的类别,有四类,这是从形式上来说的。先说第一类,根智。在王森先生的译本中,是“根智”,杨化群先生的本子也是“”,韩老是译成了“根智”,我想是“诸根”,因为在...有意。若是就不包括意根,要是诸根的话,就该包括意根。  依眼根触色境生眼识,依耳根触声境生耳识等,那么,对各自的自相境,并且离分别、不错乱,这就是根智,注意,是净色根,这根智是最基本的现量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2138030.html
  • 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开展与整体运用(1)

     八、实践阿含道迹,完成三菩提作证涅槃  (一) 以修习【四念处】为首。(二) 以修习【八支圣道】为究竟圆满。  (三) 依【七觉支】的修习才能完成菩提。 (四)以发育【】、成长【力】,依【三无漏学】次第开展;依出世【】次第增上成长五分法身,【力】确立五分法身相续不断、不灭。() 以修习【四正勤】贯彻始终。(六) 认识、亲近能授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善士。(七) 由空、无相、不可得修习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4046273.html
  • 吕澄:佛家逻辑——法称的因明说(一)

    第一、现量,即是与类感官相联系的,像眼的见色、耳的闻声等,都属于原始的、基本的现量。第二、意识现量,这是思惟发展向概念活动的过渡阶段。它和感官认识及其对象关系密切,就以感官认识做它的“等无间缘”。...现量的。现在要问:意识现量的同时,现量还存在不存在呢?后来现量要不要再生起呢?关于这类的问题,法称以后的各家更进行了详细研究,所得的正确结论是:现量一刹那便完成了,第二刹那一定是意识的活动,...

    吕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5538074.html
  • 小乘禅定的修行大纲

    七科,即四念住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力、七觉支、八圣道支,也译为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力、七觉分、八正道。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五说:“三十七法顺趣菩提,是故皆名菩提分法。”而道品的说法,《...。现在获得此四种定以摄心,使智力、定力相等,所愿皆得,所以叫作如意足。  4. 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种内在条件:①信。信正道及助道善法;②精进根。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,勤求不息;③念根。系念正道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0468561.html